雖然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起步較晚,歷史較短,但發展迅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產業。據統計,我國目前進出口貨物的90%空運、80%海運、80%陸運和幾乎100%的國際商務單據運輸都是通過國際貨代企業不同程度的參與完成。中國貨運代理企業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的重要力量,為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宏觀經濟環境良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統計數據: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對外貿易總額增速分別為34年、7%、22.5%和6.23%。201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體增速下降,進出口增速同比下降16.3個百分點。從全年進程來看,進出口增速呈現緩中趨穩的勢態,表現為進出口規模逐季環比增長,三季度見底后增速回升。
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斷下降,而總貿易有穩定的增長趨勢,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將逐漸加深。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進出口業務顯著增長,對貨運代理網絡的分布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電子商務帶來了交易行為的透明度。
隨著網絡的發展,出現了很多訂車、中國物流招標網等訂船網站、國際物通網等。發貨人可以直接登錄網站獲取車船信息,找到承運人。同樣,承運人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找到發貨人。貨物直接相遇,交易行為透明,大大降低了傳統貨運代理行業以差價和訂艙金為利潤來源的生存空間。
三、中國貨代行業將進一步對內開放
我國國際貨代行業進入門檻較高,政府對自然人直接設立國際貨運代理尚未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各行各業都加大了對內開放的力度和廣度。2005年9月初,我國進出口經營權全面放開。注冊資本100萬元的流通企業可以申請進出口資格,政府實行審批制度。
四、我國國際貨運代理業的發展現狀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貨運代理物流業發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商務主管部門備案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已達2.7萬家與2002年底的3775家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相比,國際貨代企業增長了近7倍,從業人員從30萬增加到200多萬。但總的來說,與發達國家的成熟企業相比,我國國際貨運代理物流企業規模較小、分散的服務功能、商業模式相對落后、專業服務能力弱等問題。
中國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占近45%,外商投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占近25%,民營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占30%。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占沿海地區的70%,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占內陸地區的30%。這些企業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在30多個部門和領域,國有、集體、民營、外商投資、股份制等經濟成分共存,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運輸的重要力量。